« 极不和谐的 fork 多线程程序 | 返回首页 | 如何给指定地址空间拍一个快照 »

顿悟?

greader 上读了一篇 真正的学习 。里面有则小故事:

“美国伟大的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有阅读障碍,他读书时的多数时间就是在翻字典,因为他不知道字典是怎样排序的,所以每次查找一个字时,他都是从头查起。

一直到16岁,一天他在家中地下室里,还是在查字典,突然间好像一道白光将整个地下室照亮,一个巨大的喜悦从心中涌出,他发现——原来字典是从A排到Z的。

原来,他自己发现了字典排序的奥秘。”

读到这则故事,十分感慨,因为我有同样的经历。

在读书以前,都是我妈教我认字的。但是除了认字,并没有教我学校里的那些东西,比如汉语拼音,比如查字典,等等。一般都是我有不认识的字就开口问。

读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教我们汉语拼音,教我们查字典。新华字典有两种查法,一种是拼音检字法,一种是部首检字法。拼音检字法,先按汉语拼音的读音在索引页找到页码,然后翻到那一页再逐个找到想查的字,老师如是说。

我学此法查了不少字,有天晚上,突然发现这样太累了。在索引表里查拼音实在是多此一举。那些字按读音是有序排列的。大体上可以随便一翻,就能在心里估算是翻过了多少还是没翻到。然后根据剩下的厚度再翻一次,多次之后,就可以翻到位置了。如果估算得体,最多也就是翻动 4,5 次而已。

自然,我那时年纪太小,也还没开始学编程。不知道所谓二分检索。不过我还是很欣喜,觉得发现了老师没有教过的方法。很兴奋的就跟我妈讲。我妈也很高兴,好象赞了我两句,记不清了。不过她建议我介绍给老师。

第二天,我把我”发明“的方法介绍给了我的语文老师。记得那天下课后,老师带我去他办公室,让我做演示。同办公室的另一个老师似乎不以为然,说,这样你会翻更多次的。不如在索引表里直接查到页码来的快。还跟我比试了一下。当然,我查字典的速度远不如她。当时我是有点怀疑我的方法是有问题的,不过也没多想,还是很高兴。

其实,成年人查字典很少去查索引表的吧?


想起来,我中学之前的求学经历都是如此。大部分知识都并非被教来的,几乎都是自己悟来的。高中以后,我的成绩一直不太好。考试成绩在班上永远是中流。(我们班 64 人,我的综合成绩在 35 到 40 之间)我会觉得很多知识其实很难,不是那么好理解。比如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功率为啥要除个根号2 之类。三角公式每次考试都要推导一下,导致考场时间不够。一考化学就想睡觉,完全记不住那些个东西。

物理老师觉得我高考物理考了高分(只错了一道题)是奇迹,而那年物理卷是有名的难。只有数学老师觉得我天资不错。可是我数学考试一贯成绩不佳,极少满分。得到老师的认同这点我一直还是满奇怪的。

可毕业这么多年过去,有时过年和老同学说起中学学过的那些东西,不少人都忘记了。我却记忆尤新。与我来说,学会的东西再忘记怕是很难的事情吧。只是学的过程辛苦一些。

Comments

那时我们都把这个方法叫 “翻翻查字法” 原来大家都在用,哈哈
这种感觉我也有过,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数十分钟的头痛不已,脑部活动加速才能出现灵光一现,而只有肾上腺素增加才能做到这个,结果就是身体暂时性的中毒
查汉汉字,往往是因为一个字不知道怎么念...还是要按部首查字法的吧? 查 英文词典, 想知道一个英文词 什么意思, 就是像上述那样查的.
我一般是学最基础的.然后再学优化后的.之后自己想办法优化.
觉得悟性和智商有关,参悟对某些人也许是瞬间,对其他人也许就是是“啊!哈!”至少2步了,呵呵。有参才有悟,不可强求,水到渠成。
以前的一些诗词课文都读不懂,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而已,当时不以为然,认为很多人都是装13,不过前段时间翻初中课本才知道以前初中的课文的含义,我们老师以前跟我们说一个人不管是写作还是读书的风格,领悟能力都跟他的阅历有关 云风的这个方法是查英文的时候用的。中文我一直查偏旁
悟这个字,在我自己阅读别人的代码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过程可能有点痛苦,但理解比较深!
一个人的悟性的确非常重要啊
我的感觉是 当自己对一件事情感兴趣 愿意花时间的时候 总是会得到比别人灌输更多的东西 但是 很多时候 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 而懒于自己思考 写到这里 我忽然想到 这未必就是坏事情 能够把更多的时间花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不是很好吗 跑题了 转回来 我们探索的不够 所以创新不够 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 已经是骨子里的东西了 打破这些 需要勇气与不断地努力
对我来说顿悟印象最深的是学习游泳,有一天在看电视里面游泳比赛的时候,突然就觉得自己明白怎么游了,后来去游泳池果然下水就能游走了。
大部分人都只是把知识当作是黑盒,把公式拿来完成了考试之类的任务就完了。但是能够去打开盒子一探其背后原理的话,应该就会留下更深的印象。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算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吧。
呃,曾经用类似的方式学习…… 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学第一章的时候无聊推出点东西发现到第四章的时候课本上要讲…… 但是,如果一直这样自己去发现,而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会有很多因为要应试而出现的“槛”迈不好~~ (比如你数学成绩一直没特别好……) (比如我大学好多东西本能的抵制,然后挂不少科……)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了,现在毕业了之后还会记得以前背过的诗句文章之类的,不是记性多好,其实就是自己悟到其中的含义了,之后那些东西就完完全全变成自己的知识了。 可以参看这个 http://blog.onideas.ws/steal
推公式深有感觉,当时是很懒,不记公司,而且对数学没太大感觉,开始还好, 高中开始数据有点跟不上了,公式太多考试时候也推不出来了。非常感谢,看了这篇文章,能把以前的一些感觉能总结出来了
老师教我们那么多的知识,就是为了有一天我们能在这些知识中悟出学习的规律,有些人擅长某样,就是因为ta顿悟了此间的联系,但是有些人一辈子都顿悟不了。
确实,之前学习都是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基本都不会问个为什么,更别说什么怀疑精神了。一味为了考试,考完试自然很快就全部丢掉了。
比如说,理论上,索引表是比直接翻页快, 容易忽略的是索引完了,你还要翻书页,找页码继续二分法! 电脑时代,随机翻页的成本是O(1),索引就变得重要起来, 理论主义是美好的主义,只是不强调当前好用
我觉得这个是教育的问题,而不是学习方式的问题,这种说法容易被做为悟性而不系统学习的借口,顿悟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现代的知识的结构不是靠顿悟,而是靠抽象演绎的积累, 不过呢,很显然大家都不喜欢理论
深表同感!
严重同意楼主的看法 自己悟出来的 才不会忘记 其他的都还给老师了
我也是三角公式每次考试都要推导一下,不过几乎每次考场时间都是够的。
是啊。。自己总结的那些小技巧小规律会很方便。。
相当有同感,我就是这种笨方法学大的,可始终有种后知后觉的味道,和前方的大拿一比就自惭形秽了,虽然有时也挺满足于比那些自己都没悟出来的大多数人好那么点 - -

Post a comment

非这个主题相关的留言请到:留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