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 | 返回首页 | 母亲 »

对谈

我曾经幻想过那只鸽子触碰灵魂一瞬间的光亮,但如同《血色将至》里,我没有碰到过。后来我又觉得,神的光辉,时时可以笼罩。我们只需要祷告。

R:苏老师,你说,基督教是关注生与死,中国宗教只关注生,不关注死。为什么近来我觉得余英时先生所谓“三教合一”,其实是讲死生并作了一处研究呢?

苏老师:这其实是一个常识。佛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知道死亡是什么。余先生说宗教,而不是说上帝。所有宗教都是人的追问,同理,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知道死亡是什么。

R:那如果神回答了死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人的问题呢?神可以回答一切问题吗?

苏老师:基督的确回答了死亡问题。但是,人是自由的,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R:那如果我们的问题不是生死的问题呢?如果是关于进退的问题呢?关于有意义和没有意义的问题呢?

苏老师:进退问题,属于经验主义的范畴,理性判断的范畴,康德说过了,在这里,神不参与。人靠着自己的想象力,自由选择。

R:所以所谓佛教所说的“回头”或者“退”,也是经验主义的范畴?

苏老师:佛教是无神论。我认为你可以这么理解。

R:当神不参与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困惑呢?想象力能够指引我们去到更少困惑、更对的地方吗?

苏老师:康德说,涉及到内心的道德律和头上的星空,我们就需要敬畏神。也就是说,必须要神参与。

R:神的确必须参与!我觉得人类的智识在某些问题上可以轻易触碰极限,比如在未知与已知的比较中。

苏老师:工作的事情,你自己选择,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问题。你多问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但如何去爱你的爱人,这种抽象的内心生活,需要你通过祷告的方式来实现。因为你无力看见你的爱人内心的风景,对于你而言,他的内心秩序,永远都是未知的。内心是神的工地,你无力进入。即使睡在一起也不行。
而人必须离开。人必须生活在别处,人必须在路上。人必须离开家乡。这是我的价值观。

R:为什么呢?

苏老师:因为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比如我们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你不能停在一种知识里,你必须足够开放,直面更多的知识。这在赫伯特西蒙的解释框架里,是过程理性。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必须生活在别处,必须在路上。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