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画
这几年一直被人怂恿着玩集换式卡牌。那帮玩万智牌的同事不给力,一直没把我忽悠进坑。最近我开始玩魔兽卡牌了。我觉得啊,这玩意和我小时候玩的洋画有那么点相似。不过那时“集换”的概念几乎没有罢了。
小时候一度以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就是整个世界。直到上了大学,和室友们一交流,才发现大家的童年游戏并不那么相同,比如踢毽子,在我们那里女生是玩不来那些花活的,我的水平仅仅是末流。而到了大学踢毽球,同学居然不会踢的居多。在我小学初中的孩子圈中,毽子可是一社交工具,放学只要鸡毛毽一拿出来,认识不认识的男生都能聚在一起比试,有完整的比赛规则。我曾经因为脚法不入流,还狠狠的练习过。
同样成为孩子们社交工具的还有洋画。
在网上流传着几篇古老的帖子,所谓 70 后或 80 后童年的游戏。其中提到过洋画。可在我的记忆里,把洋画放在地上拍,只有极少的小 P 孩才那么玩的。因为洋画太贱了,只到 80 年代末,8 分钱还可以买一版 25 张。输赢一点意思都没有。若要玩这种体力游戏,我们只拍不干胶的贴画(价格要贵许多)
我曾看到另一个帖子,提到过赌洋画的玩法,但是规则的细节却和我玩过的不太一样,缺少许多技术含量。
洋画就是印在硬壳纸上的彩色小画片。一版 25 张, 5 * 5 排版。正面是人物图片,背面是人物介绍。在电视机还不普及的日子里(86 年之前),以评书背景的居多。我见得最多的是岳飞传,也有杨家将的。早期也见过霍元甲题材,以及济公题材的等等。后来电视机普及后,又以动画片的居多。发行时间时间最长的是变形金刚,然后是圣斗士。中间还一度流行过小飞龙。
孩子们把这些画片买到剪开成一张张的。那时,我们那儿几乎每个小男孩口袋里都揣着一寸来厚的一叠,用皮筋捆着。随时需要拿出来于认识不认识的人一战。每个学校门口的地摊上,卖洋画的摊贩们总能保持每天几十版的销量。就好象今天万智牌店可以靠买卡包维持一样。当然,这种游戏有明显的赌博性质,学校是禁止学生玩的,我没问过我父母,估计也是反对的吧。反正我是偷着玩儿的。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每天放学,总能在街区的某个楼道里,聚集着大堆的孩子,围在那里赌洋画。大多相互并不认识,大家认可的只是一致的规则。除了参加游戏的,总还有更多围观的小子。玩到天暗了,就散去,那些围观的,就纷纷找赢了游戏的,“分我一张 XXX 吧”。第二天,又是不同的人在新的地方聚集在一起。我们也有星期天,认识的朋友们聚在某个人家中玩。一般都是楼下喊一嗓子,就能集到人的。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每张画片上以文字描述的人名或事件为准,大多数卡片之间有严格的克制关系。以流行最早时间最长的岳飞传为例:秦侩是能克制岳飞的,而岳飞可以克制金兀术,金兀术可以克制赵构,而赵构自然能收了秦侩。只要任意两张卡片再一起,就一定有大小规则。
这种游戏很少两个人一起玩,因为每张卡自有价值。两个人玩,没有人会使用高价值的卡片。通常是 4,5 人在一起。我也经常参加 7,8 人的游戏,一局要进行很久。每一轮,每个人把一张特定的卡放在自己一迭卡的最上面,用拳头握起朝下,说声“请”。等所有玩家都准备后,按准备的次序反向打开亮出(其实保证亮的次序每太大意义,不如同时亮牌,反而留下了一定出千的机会)。如果有人出的卡片可以克制所有在场玩家的卡,那么他就赢得了当局游戏。否则,称之为“绑”,所有的卡片需要堆在中间。因为游戏通常并不在室内进行,很可能就在街头围成一圈,所以也可以由其中一人保管。把卡片反过来迭在自己的卡堆后面即可。“绑”住的卡片一直堆积,只有有人赢得游戏,就赢得了所有历史上大家出过的卡。
当人数上升时,“绑”发生的机会远远大于直接赢得游戏的。所以公共牌堆会越绑越多,非常刺激。一般说来,我们会限制禁止在游戏过程中新买卡片,需要带上足够使用的,如果出完牌,也算退出游戏。(这个规则也可以不严格执行)
我大约玩过 3,4 年洋画,回想游戏的规则演变感觉很有趣。
通常是当下流行什么,洋画就玩什么。时间最长,规则最完善的是岳飞传,然后是变形金刚(其它体系流行时间段都不是很长,每种大约一个学期吧)。到了变形金刚的时代,一版洋画已经卖到 2 角。但是,也有一角钱的洋画同时也在卖,剪开后,大家并不区分单张牌的价值。
规则上,还是以岳飞传为例,基本上就是先分成四大类,金人,宋方武将,奸臣,宋皇帝。大体上,岳飞/韩世忠一系是可以克制金人的,金人可以克制奸臣和皇帝,皇帝可以管住奸臣,奸臣可以搞定武将。同类牌里一般会分出大小来。比如宋朝皇帝主要有五位,按从祖孙辈排下来,自然是赵匡胤最大,赵构最小。至于为何把北宋皇帝搬到南宋故事中来,没人理会。反正辈分够大就行。以至于后来,印刷这些卡片的,不断的出版狼主的祖宗,狼主的祖宗的祖宗,亿万年前的狼主祖宗。把金兀术的祖宗十八代都印出来了。保证你总能出的出更大的牌。
但是,总有一些牌在细节上是有用的。秦侩、张邦昌之流,在功能上类似,但是本身又有大小之分,虽然从输赢概率上讲,总是出同类牌中最大的是最佳策略。但是在小规则上,会有些特例。比如作为最小的皇帝赵构,是唯一可以收了全部奸臣的牌。而其他皇帝虽然比他大,但都只能针对性的管住特定奸臣或武将。
可以想象,在出版商还没有介入规则制定的时候,洋画上印的最多的是那些名人的图案。岳飞传里,岳飞的卡是最多的。但玩家不希望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神卡。自然,岳飞传体系中,岳飞是最没用的卡。为了提升单张卡的价值,大部分卡片都是没有特别多用途的。玩家们称之为“副水”,正规游戏中,是不允许使用它们的。一般说来,一版洋画 25 张里,会有 17,8 张卡片属于“副水”。当年,我的学校门口的地摊上,洋画品众繁多,从画风上看,是不同的地方印刷的。孩子们的乐趣就在于淘那些卡片,看那一版更有价值。而那些副牌,买来后就被人扔掉了。街道上几乎随处可以拣到。
我记得当年一度最有价值的一张牌是杨再兴血战小商河,许多人花上一毛钱就为买这一张卡。对比现在,万智牌把稀有卡藏在封闭的卡包内,凭运气抽到。这种看到再买的方式,要显得仁慈多了。
到现在,我还比较好奇,当年那些繁杂的牌之间的大小规则是如何形成的。每出现一两张新卡,就能迅速的在相互不太熟悉的玩家群中达成一致。每个街区的规则会略有不同,我们在游戏前会申明玩哪个街区的规则。每个老手都非常熟悉自己家附近几个街区的规则之小不同。这些小不同,也导致了街区间卡的交换。
比如当初我常活动的区域,有一张卡叫做“十二道金牌招岳飞”,因为有皇命金牌印在上面,就和普通岳飞卡非常的不一样。但是稍远的地方,就有许多人把它当做普通的岳飞卡使用。我就曾经去找人交换过。从这点上,已经有些现代集换式卡牌的影子了。
每类题材流行过一段时间后,都会被新的题材取代,新的规则不知从何处冒出来,老的卡片慢慢作废。玩家们需要掏腰包少吃几顿早饭,购买新的系列。
到了九十年代初的几年,赌洋画的游戏就开始没落了。最明显的是规则的逐步简化。画洋画的人开始只认某个体系中的三张或五张卡片。(其它不用的卡,买来后都简单撕掉)游戏退化成石头剪子布一样直接。我忍受不了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游戏,也没再玩了。当然据玩的人说,还是有技巧的,正如石头剪子布一样有技巧一样。
再后来,为了迎合市场,街上卖的洋画都直接成版的印成同样的画片,这样单张的卡的价值更是直接下降。我就几乎没再看见有人玩这个游戏了。估计那个时候,没有开发商意识到破坏游戏平衡的严重性吧。又或者是竞争太激烈,自砸了饭碗。
ps. 去年我在一个假期回家。在小区的草坪上,两个 8,9 岁的小男孩跪在地上,面前摆了十多张卡片。我饶有兴趣的凑过去观摩,是万智牌。嗯,居然不是游戏王。
Comments
Posted by: 夏歌 | (16) January 30, 2011 01:55 PM
Posted by: Cloud | (15) January 25, 2011 01:23 PM
Posted by: 夏歌 | (14) January 25, 2011 12:24 PM
Posted by: oldman | (13) January 22, 2011 10:07 AM
Posted by: kmplayer | (12) January 22, 2011 09:34 AM
Posted by: weilc | (11) January 22, 2011 03:50 AM
Posted by: 红色警戒 | (10) January 21, 2011 07:21 PM
Posted by: omar | (9) January 21, 2011 12:04 PM
Posted by: luckyted | (8) January 21, 2011 09:27 AM
Posted by: Kabie | (7) January 21, 2011 07:27 AM
Posted by: 沈蚊 | (6) January 21, 2011 12:40 AM
Posted by: funcman | (5) January 20, 2011 11:36 PM
Posted by: Chinainvent | (4) January 20, 2011 11:03 PM
Posted by: Gaser | (3) January 20, 2011 10:22 PM
Posted by: 大熊 | (2) January 20, 2011 09:55 PM
Posted by: 阅微BLOG | (1) January 20, 2011 08:5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