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6, 2014

真假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看完了,史料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戚本禹、汪东兴、林克等人的批判更值得怀疑。林克算是有实在事讲,但动机吊诡。我信:1,此书不排除集体创作;2,具体史料存疑;3,对毛总体形象的刻画与政治手段之理解,实在入木三分,非国人不能为之。至于私生活,毛有几多女友、几多隐疾,江青与张玉凤之争风吃醋,则有些无聊,博眼球耳。——此部分恰恰也是出版商加之渲染最多的地方,较不可信。

但此书“感觉”甚好,尤其是对毛国家战略、驭人术、党争及政治思想的总结,力透纸背。那种一拨一弄、说话不算话、跟陌生人讲笑话、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不出声即代表不赞同、支持的一定会开口、无情、利用、实用主义、每个人都是棋子的态度,我见得多,也太熟悉。对外战略之清醒与出奇制胜,也如出一辙。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深深的不安全感,或曰,被害妄想狂。(李说毛六十年代已经有很明显的被害妄想症状,我不怀疑。但程度如何,后人不得而知。至于最后是否因患与霍金一样的病症而死亡,更无法知晓。)

这份不安全感,来自于少年时凶蛮的父亲,青年时被老牌革命者轻蔑,中年时的党争沉浮,和晚年无处不在的危机与暗杀。尼克松与其真是一丘之貉,才有水门窃听一案。但,毛真面临了威胁,某人确定然是“妄想”,这又何苦来哉!

圣主与暴君,的确一念之间。

November 03, 2014

新生活

  看《北平无战事》,又有点动。

  想了半天,只能写一句:新生活。

  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

September 01, 2014

double life

马上要走了,反倒有点遑遑。本来觉得自己已经与感情生活绝缘了,但仍有放不下的地方。

有时候好想说,求求你放过我,这样下去,没有尽头的。

仍然会跑去看她的博客,想着那个时候,我又在干什么,完全是一种双重生活的状态。

以后一定还会爱吧,可是,心里再也没有那样的柔软了。

还有,活过1/4个世纪,只对不起过一个人。未来也许有很富足的生活由他补偿给你们,我想,如果有此一役,算是还清。

This is September, hon.

August 07, 2014

故宫

看《忠奸人》,听Marco唱《如初》,快落泪。这是TVB这么多年来最好的一出戏吧,人物复杂有深度,像Miu Miu讲,“我也不过有一句讲一句,Marco是胶人遮遮掩掩是真,但对你好、迁就你、细心体贴也是真,讲事实而已。”

而我,在这一两年里,突然懂了人事,认识到这世界有多么复杂。人性之复杂,不在于黑白灰、坏到极致,而在于没有人是完美的,初衷时时可改,有时不过也是为了过生活,走一步看一步、哪里想得了那么许多。

昨晚的故宫,我们自景山前街走起,看到光照得恶俗却仍然美丽的角楼,护城河,东华门的甬道啊,我们沿着高高的宫墙走了又走,走到午门,到了端门,从中山公园那里走到了外金水桥,讲起北京这城市的美丽,吃过街边小店里的老冰棍。零点的天安门前,你点了了烟,我们等了一路夜车,摇摇晃晃地坐几站,又再坐的士回家。深夜的风那么凉,一如既往看不了对方,不知道想什么,只好什么都不想。

每一次的夜里,月亮都那么亮,的士都那么静,未来的日子,也一样吧。忘不了你,也不愿意记得你。压抑到极致的感情,总以为它会爆掉,但也许只是消散在北京的夜里,悄无声息。——我们果然都爱希区柯克。

而我,我要走了。

July 12, 2014

America

事情推进得很快,公司开始注册,模式想得差不多,8月底9月初,人大概就可以过去了。

在这个过程里,对本科同学、北大校友和其他所有在奇怪场合下认识的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没有你们的帮助,这件事情,不可能走到今天。

对于JY同学,更是感激得无以回报。青山长存,绿水长流,这种情谊与知遇之情,这一世都不会忘。

在国内的最后两个月,经常有种十分迷茫的感觉。蓦然回首,完全不知身在何处。那些渺远的岁月,临湖轩静谧的春天,52号美貌的秋天与酒,广州和星河湾的夏天。。。都黯淡又闪亮如星辰。

Oh tell me how you came to America.

June 29, 2014

伏热

伏热。出门吃饭,碰见一直狗懒洋洋地在趴在一只酒红色的劳斯莱斯边上吐舌头,一点生气没有。

突然觉得,人生这么苦,做只狗过得都这么辛苦,何必挣扎。早早往生极乐才是正途,再也不要堕入轮回之苦。世间的事,瞋痴贪诸般杂念,真是要不得。

尘封

  亦舒有一篇小散文《往事趣事》,2006年写过的:
  
  “难得有独自静思的机会,想到较年轻及较快乐的生活片断,忍不住落泪。
  其实不过是很卑微的享乐,有一段时期常常与西西约会、两人爱结伴往尖沙嘴格兰酒店吃自动午餐,吃,拼命的吃,斗吃得多,吃得难以动弹,蹒跚地步行到星光行访友。
  找谁?秋子君。他一见我俩,立刻请客到海运大厦美心喝下午茶。
  大概谁都想不到西西会这样好玩,伊竟挑战我吃不下整客香蕉船冰淇淋,两人又开始吃,秋子大概不会记得那个下午,我们两个,吃得满脸通红的尴尬相吧。
  我记得是我赢,因为个子比西西高大。
  真是有趣的一件往事,以后每吃香蕉船,都想起西西。
  既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泪盈于睫?
  时间总要过去,人总会老,曾经为这样的小事这样高兴过,复夫何求。
  跟着的一段日子为生活营营役役,马不停蹄,只知道天亮爬起来做,累了倒下休息,许久没有见良朋益友,因此相信,风流之后必有折堕。”

  是是,风流之后,必有折堕。因此,年少时候多受些磨难,只要保持心境平和,也并非坏事。
  有时我细细想来,自己并没有几许欢乐记忆,是以每每回忆,都伤心悲苦。尤其不愿意参加聚会,人多,热闹非凡,是时喝酒吃饭,跳舞唱歌,开心非常,聚会散后,心下却寂寥难抑。不愿意自怜,故而压抑心情。
  也渐渐习惯了。北京夏天常常在艳阳过后阴天刮风,夜晚便下起雨来。打在房间的玻璃窗户上,声声惊心。

June 26, 2014

典故

突然想起“赌书泼茶”。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写,“......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是为“赌书泼茶”的出处。

在我的观念里,理想夫妇当如此。如果不若此,找一个伴侣,该增添多少寂寞啊,人生里全是无的放矢。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几十年心血,靖康之乱后散失殆尽,何尝不痛?她后来又写,“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其实我不信。与天相比,当然人世伦常,不足为道;但人活着不是与天而并立啊,是与人并立。与他人比,何能不痛悔?人世间的事,其实都是覆水难收。

我与你也一样。

May 09, 2014

母亲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有点复杂的故事。玛尼拉年轻的时候与丈夫罗拉因为同台演话剧《欲望号街车》结缘,结婚不久发现丈夫罗拉想要变性,玛尼拉于是带着腹中孩子独自离开,靠做护士抚养孩子17年。孩子长大了,迷上了《欲望号街车》,在去看他最喜欢的女演员的大雨天里,车祸死了。玛尼拉决定带着儿子的照片寻找丈夫罗拉,告诉他自己的儿子死了。她找到了丈夫以前的朋友阿悦,变了性的阿悦在巴塞罗那街头做妓女。靠着阿悦他们找到了知道罗拉下落的修女罗莎,知道罗拉不仅变了性,毒瘾难戒,且得了艾滋病,命不久矣。但善良的富家女因为想做修女与父母隔阂,竟然也与罗拉奇异地相恋,并且怀了罗拉的孩子。

玛尼拉陪着罗莎做了检查,她未能幸免,也染上了艾滋病。不久罗莎的儿子出生,婴儿也携带艾滋病毒。罗莎死了,罗莎的父母不愿意抚养带着艾滋病毒的婴儿,玛尼拉带着婴儿,再次踏上了替两个孩子寻找父亲的路程。终于她见到了行将就木的罗拉,西班牙春天的风里,两个金发的人都哭了。

在《关于》里,“母亲”和“女性”都被颠覆了,玛尼拉、罗莎、罗莎的母亲,是坚强的、软弱的、冷酷的各式各样的母亲,她们和《欲望号街车》的女演员乌玛、甚至变性的阿悦和罗拉,又都是深情、轻薄、变化无常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但本质上,我觉得《关于》是一场关于原谅与悲悯的探讨。《欲望号街车》作为本片最重要的线索之一,有两句台词反复出现:“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玛尼拉、罗莎对于罗拉的原谅,罗莎父母对于罗莎的不原谅,玛尼拉对于乌玛和命运的原谅,究竟是因为他们值得原谅,还是他们本性善良,抑或又如Stella所说,“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

也许“悲悯”也不是一个恰当的词汇。阿莫多瓦对于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失子的玛尼拉、变性的阿悦、变性有毒瘾抛弃妻子又害人染病的罗拉、善良过分的罗莎、冷酷的罗莎父母,对他们的宽容视角,也许更多来自于基督教文化“只有上帝才拥有审判的权力”,除了上帝和死时见上帝的时刻,其他任何时间、任何人没有对别人审判的权力。“宽容”较中性,强调平等与公正;但“悲悯”是一个佛教词汇,除了众生平等,更有一种原宥的意味在里面。阿莫多瓦讲述的故事与其他典型的基督教故事相比,似乎多了一点原谅与理解,而罗莎的婴儿体内艾滋病神奇的消失,更有一种因果报应式的赋予。

但死生是大事,见上帝时得到审判,十分公平;而活着的时候怎么办?阿莫多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性宽阔的地带,体现了一种宽容和多样的价值判断,是否即意味着,在悲悯、理解、宽容与终极审判的名义下,活着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很遗憾,我想大部分人是正在与上帝努力接近的人,也无法做到视实为空。换言之,我们既见不到终极审判,也见不到因果报应。大部分时候,我想我们只能做个普通人,用孔夫子说的方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此罗拉还是死了,玛尼拉的孩子还是重生了。阿莫多瓦教给我用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世界,但并没有教给我为所欲为。

感谢阿莫多瓦。

感谢我的母亲。我的一切,皆由她肩上起步。我性格中,有她不可分割的一半。人生苦且长,我希望我是她偶尔的安慰与寄托。

April 22, 2014

对谈

我曾经幻想过那只鸽子触碰灵魂一瞬间的光亮,但如同《血色将至》里,我没有碰到过。后来我又觉得,神的光辉,时时可以笼罩。我们只需要祷告。

R:苏老师,你说,基督教是关注生与死,中国宗教只关注生,不关注死。为什么近来我觉得余英时先生所谓“三教合一”,其实是讲死生并作了一处研究呢?

苏老师:这其实是一个常识。佛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知道死亡是什么。余先生说宗教,而不是说上帝。所有宗教都是人的追问,同理,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知道死亡是什么。

R:那如果神回答了死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人的问题呢?神可以回答一切问题吗?

苏老师:基督的确回答了死亡问题。但是,人是自由的,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R:那如果我们的问题不是生死的问题呢?如果是关于进退的问题呢?关于有意义和没有意义的问题呢?

苏老师:进退问题,属于经验主义的范畴,理性判断的范畴,康德说过了,在这里,神不参与。人靠着自己的想象力,自由选择。

R:所以所谓佛教所说的“回头”或者“退”,也是经验主义的范畴?

苏老师:佛教是无神论。我认为你可以这么理解。

R:当神不参与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困惑呢?想象力能够指引我们去到更少困惑、更对的地方吗?

苏老师:康德说,涉及到内心的道德律和头上的星空,我们就需要敬畏神。也就是说,必须要神参与。

R:神的确必须参与!我觉得人类的智识在某些问题上可以轻易触碰极限,比如在未知与已知的比较中。

苏老师:工作的事情,你自己选择,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问题。你多问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但如何去爱你的爱人,这种抽象的内心生活,需要你通过祷告的方式来实现。因为你无力看见你的爱人内心的风景,对于你而言,他的内心秩序,永远都是未知的。内心是神的工地,你无力进入。即使睡在一起也不行。
而人必须离开。人必须生活在别处,人必须在路上。人必须离开家乡。这是我的价值观。

R:为什么呢?

苏老师:因为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比如我们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你不能停在一种知识里,你必须足够开放,直面更多的知识。这在赫伯特西蒙的解释框架里,是过程理性。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必须生活在别处,必须在路上。

March 30, 2014

香港

言情小说多了当然会有kitsch之感,简直沦为笑料,但远如金庸琼瑶,仍然有当之无愧的文字和小说结构,经得起反复读。就算是安妮宝贝,也在世纪交接的时候,拥有几百万读者,太多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出出生的女孩子迷得她七荤八素。如今,她们羞于承认她们喜欢过她。

其实他们只是过气了。这个时代淘汰一切,非物质的东西首当其冲。

《香港下雨了》
作者:谢濛

她睡醒来的时候,光线暗淡,百叶窗帘紧闭着,有雨水冲刷玻璃的声音。加莲威老道却依然喧嚣热闹,车辆穿梭,红绿灯又不停切换,茶餐厅有新鲜蛋挞刚刚出炉,各种代客泊车,大幅的灯箱广告牌,又有暧昧的高跟鞋声音。

她起身翻下床,赤着脚走到窗边,拨开百叶窗的一格,正是九月末的一个下午。

她在房间里兜兜转转,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她的房子很干净,只有潮湿的花朵味道,她觉得自己这一年好像老了。

她笑着揉揉自己干巴巴的小短发,想着双丸河粉还有深井的烧鹅,又好想吃,再叫一杯冻奶茶,就再好不过了,那么就打电话给外卖吧。

这个时候,加莲威老道的霓虹亮了起来,渐渐淹没掉绵延的雨水声。再等待外卖的时候,她的房间里响起轻轻朗读的声音,是《广岛之恋》的剧本。她压低声音,缓慢的,深情的,浮在房间里那些发霉的角落。

外卖咚咚的敲开铁门,翠微大厦的房子太老太旧了,连晾衣竿都要架不住了。她付钱,外卖男孩走的时候,看到她挂在墙上面的相框,说“靓仔哦!”,她一瞬间脸红,又低下头笑了。

她说,我总是梦见他,可是平时从来都不想他,呵呵。

她看着照片里弹琴的男人,他的手指真好看,硬朗颀长,拨弄琴弦的时候又是那么柔情婉转,仿佛在抚摸爱人一般。鼻骨挺拔,嘴角倔强又内敛,她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一天。

他在舞台上,圣诞节的大雪无声的堆满街道,小酒吧却混乱拥挤,烟草夹杂爆米花的味道,大家都擦亮打火机听他唱歌,他的声音辽阔沙哑,接近低吼,他的眼睛那么深痛热烈,他太过洒脱逼人,她一下子就迷上了他,他也看她,一直,直接的看着她,穿过包围晃动着的人群,看着她,看到小小的火光跳跃在她的眼睛里。整个乐队都是摇滚乐,他唱自己写的歌,她听到他仿佛在唱给即将告别的少年时代,唱给这个一去不复返的温暖又疼痛的夜晚。

那一年,她17岁,他刚满20岁。

后来,她就把《广岛之恋》的剧本抄在他的琴谱后面,一页又一页,她爱了又离开,他却一直不说爱还是不爱,那些笑与眼泪,在摇滚的嘶吼里起伏沉没,写在纸背后的细细密密的字迹,终于也在时光里斑驳,没了踪影......

她又看到她把脑袋埋在她的肩膀里,身子蜷起来。那是他们最后一个夜晚。南方闷热的夏天,蚊子、蟑螂都不晓得在哪个地方躲着,窗外的知了整夜的叫,小房子里看不到月亮,乌黑一片,旧冷气发出“隆隆”的声音才能工作。她摸他硬硬的胡茬,他说:“老了是吗?”她轻轻的笑,说:“没有,只是长大了。”他又抱紧她,用下颚抵着她的脑袋,亲吻她的头发,说:“为什么把头发剪短了?”她说:“不好看了,是吗?”他也轻轻的笑,说:“没有。”

后来她就走了,再没有见过她的爱人,在广岛的北国,把脸埋进那场大雪里,那一天,是又一年的圣诞节。

河粉和奶茶的味道,又让她回过神来,大雨终于停歇,香港的夜晚此时才真正开始,灯光在雨影里闪烁,她的房间安静而柔和,她于是埋下头来吃东西,欢喜而愉悦的,是生活给她的安全。她现在很好,一切都非常好,她只觉得仿佛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里,她又轻轻朗读起《广岛之恋》:

“听我说,”
“和你一样,我会遗忘的。”
“不,你不会遗忘。”
“和你一样,我记忆力很好,但是一切,我都会遗忘。”

November 30, 2013

纯真年代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是马丁·斯科塞斯的代表作之一,当年一口气拿了最佳女配角等5个奥斯卡奖项。卡司也是黄金班底,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此处按下1000字不表我对刘大叔的热爱,他最近获奖的电影是《林肯》,我最爱07年《血色将至》)与女配角薇诺拉·瑞德(《惊情四百年》女主角),还有女主角米歇尔·芙佛,都是90年代初好莱坞最红的明星。

故事改编自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伊迪斯·华顿的同名小说《纯真年代》,背景与泰坦尼克差不多一个时代,与一个世纪以后的中国也有神似之处:纽约仍然拼了命想要学欧洲的上流社会模样,但200多件银餐具抹下来,仍免不了一股暴发户气息。矜持的大家族淑女May与年轻有为门当户对的律师Newland订婚,恰逢嫁到欧洲旧大陆的Ellen离婚回国。几次上流社会的野餐与歌剧,Ellen和Newland相熟。Newland困在所谓上流社会的条条框框中透不过气来,为Ellen的自由与大胆吸引(100年前离婚真的是好大件事),两人情愫暗生。May察觉Newland心思有变,尽力挽回。最终Newland与Ellen放弃了两人的感情与May结婚,Ellen又回去欧洲。

剧情并不复杂,但端的荡气回肠。中国人的戏剧传统重视形式美感与道德判断,作为传统戏剧在舞台上表演尚可行,但套进现代电影与小说的表现形式里,就往往流于空洞简单。而西方戏剧则是一脉相承的humanity传统,对人性延展度的分析,与基督教神的立场(human这个词也与god二元相对)带来的“悲悯”,更能够表现社会与人的复杂性。《纯真年代》里情感纠纷的三位主角,分别都展现了高程度的复杂性,而那个胖胖的大家族祖母,则表现了“悲悯”的视角。Newland和Ellen挣扎在责任、良心、爱与激情中,千回百转,百炼钢也化成绕指柔。

两人在无尽的情感挣扎中,Newland在雪天去找Ellen,熊熊的炉火前,Ellen跌坐在一张巴洛克式的椅子上,Newland伏在她膝上抱着她。Ellen贴在Newland的背上默默地流着泪说,don't you see? I can't love you until I give you up...

Newland在一种老式的责任心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在与May结婚一年半后,他尽量忘了她。有一天家族聚会上,Newland被老祖母差去找Ellen,走到海边,他望着她远处的背影,“He gave himself a single chance, that she must turn before the sailboat crosses the Lime Rock light, then he would go to her.” 夕阳下,那艘帆船缓缓地驶过灯塔,而Ellen却始终没有回头。老年的Newland离开纽约去到欧洲,坐在Ellen的公寓下看着她的窗户,脑海里闪过许多年前在海边的那个画面,他多希望Ellen回了头,那么他们还有希望——但已发生的不能改写,那扇窗轻轻地关上了,Newland闭上眼,一只鸽子簌簌地飞起。

《纯真年代》又译作《心外幽情》,借用一位作者的话说,“真的是心有幽情暗恨生哪。因为爱上了另一个人,过去变成了荒芜,未来变成了黑洞,现实变成了与己无关的虚幻存在,而每一次与爱人的短暂相见与接触,都如手边的物件一样真实可感。模糊了现实与梦幻的界限,在最喧哗热闹的时候,最寂寞。”

《纯真年代》20年前在美国上映,10年前我第一次看它,再过10年的今天,看着老年Newland的脸,仍禁不住泪盈于睫。“到底是什么比较重要呢?爱抑或责任?婚姻抑或激情?《纯真年代》与《寂寞鸽子》中所做出的选择是一样的:即使不爱了,也要选择责任,选择对婚姻的尊重与维护。一切其实并未真正发生,一切却比发生了更加惊心动魄,被压抑了的热情竟然如此美丽而令人心颤。《纯真年代》中的纽兰,在一种老式的责任心里放弃了盛年的梦想。在他老去的回忆里,在他寂寞与贫瘠的生命里,毕竟有过那样一次插曲,一朵永远遗失了的黄玫瑰。”

November 24, 2013

氧气

  我喜欢的香港小说家亦舒在她的小说《禁足》里曾经描述过一家餐厅,在那里,即使音乐嘈杂灯光昏暗客人慢慢且不停地喝上好的加拿大冰酒,也不会觉得气闷,原因是头顶有一排气孔,隔半小时,会向餐厅里缓缓喷进氧气。

  有一年在初夏的上海雷雨前,空气里的负离子特别多,晚香玉的味道一阵阵飘过来,手指与脸颊都微微刺痛。我不知道氧气闻起来是否晚香玉味道,抑或栀子,还是小苍兰,但在我脑海里,它又甜又美,俗艳芬芳,饱满得让人透不过起来。

  ——多么好笑,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氧气,氧气太多却也要醉氧,它是这世间的钟嵘毓秀,抵不得吃喝,没了也让人魂飞魄散。它像菲兹杰拉德说,love is a touch yet not a touch。

  某教授说,生命里头等乐事是读书,男欢女爱次之,饮与食排第三,想足整年,再也想不到其他事,名同利都不在其中。我喜欢的生命样貌,像封面上的那一幅Cy Twombly, 泼出去的颜料,洒了就是洒了。然而,在每个人有限的尘世与无限的洪荒里,这里,还有一点氧气。

September 04, 2011

透明

  当然我还是没忍住流了一脸的眼泪,为什么不呢,一刹那,我他这整个人看个清澈透明。那种感觉是难以言说的,带着我永恒的对于人世和感情的失望,带着我无的放矢的失望与软弱,一步步走远。那种厌倦和失落,再也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

  格央,路也只能这样走下去。很遗憾你看到了真相。

August 27, 2011

遗憾

  今晚再次聊天,不让我把假话说下去,只好说些真话出来。我俩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大不同,已经十分明显,非一朝一夕的矛盾。以前觉得想穿了,无非就是以我所有换我没有而已,不必那么较真;而这夏末的晚上,我还是忍不住觉得,难道就这样过去一生?一生带着面具娱人娱己,难道我如此不值得?
  我文人性格多年,并不是这一天才显现。我敏感,多疑,略带神经质,刻薄,自视甚高,爱面子爱到极点,生平最恨人家当众揭我短,有任何不快,大可记一辈子。这种事情,当然可称是性格弱点;我也有一度真心努力,想要进入那正常人的圈子。然后后来身上棱角慢慢磨平些,也学会说些不管痛痒的话避免伤害,因此总也能找到点浅窄地方留给自己,作真性情待。个人与个人不同,我并不以此为耻,也不计较他人眼光,能怎么样呢。
  有时候还是觉得自己话太多,这两天屡屡因为这件事难堪,已经真心认识到错误。少说话,少说话,少说话,这是最近唯一的目标。不关自己事,坚决不开口。无聊的时候可以去抽烟,真正牢靠。
  时间越久,越觉得他与我不合衬。他并不是我辈中人,连所谓知音都谈不上;我更不需要训导主任,我只要一个爱人。这种男孩子资质家庭学历事业虽然都过得去,珍贵是珍贵的,但……
  亦舒说得对呵,最终相伴的,还是自己一双手。